上週日邱淑容的紀錄片在高雄上映,我受邀南下參加首映會。看完之後,和淑容全家、導演等又一起吃飯談紀錄片,一致的結論是她的紀錄片很難拍。
紀錄片劇中人物是真實的,卻是沒有劇本的,導演不能左右劇中人物的發展,只能在旁邊記錄,剪輯成一部「有意義」的影片。它必須是有故事性的,能表達出故事背後深層意義的,同時現代紀錄片又必須到院線電影去放映,所以不再像以前的紀錄片那麼沈重,相當程度上是必須討好觀眾的。
章導演是淑容出事之後才找上我的,透過我介紹,他去跟淑容接洽,一陣子之後淑容才同意他們拍攝。這一跟拍兩年(術語稱蹲點),導演一開始也說不知道結局如何,所以他很有危機感,故事的發展既然他不能左右,只好等事情發生。這兩年,淑容先裝義肢、復健、半年後回中鋼上班,開始學騎三輪車,後來恢復到以前的平日,每天一大早到澄清湖跟中鋼同事運動,之後上班,下班在家邊看電視邊踩腳踏車運動。日子平淡到紀錄片拍不下去...
後來淑容受邀前去出席運動賽會機會多了,路跑賽常去鳴槍,受邀演講場次也多了,從「受害」角色變成「鼓勵他人」角色,故事有了,但是很「老套」。這一類的紀錄片都是主角人物都先來一段「受盡風霜」,然後在某一個契機下,幡然立志,再經過一番「寒風澈骨」之後,蛻變成一號人物。
淑容家的例子很難套進這模式,首先是全家樂觀知命,從沒有全家抱著痛哭的場景,即使連淑容自己也沒有哭幾次,所以受盡風霜的場景很難找,我相信是這股樂觀的氛圍讓他們很快地站起來的。
本來要求章導演拿片子來學校放映,不過他說這次上映只是應付贊助的公家單位而已,真正的片子要明年十月才上映,我知道他們拍很多,但是這回剪進去的只有一半而已。看來要看完整的紀錄片要等到明年了,我倒是很好奇導演怎麼處理,讓它變成一部有故事性,觀眾又喜歡看的紀錄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