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

大陸旅遊團行程(台灣觀光產業應有策略)

每個禮拜都需從城中區到跑外雙溪幾次,我常走總統府前停車場和公園之間的一條小路,通凱達格蘭大道,轉彎處就是二二八紀念碑,每次經過時都有大陸遊客團下車拍照,他們都是來看總統府的,我從沒看到他們對下車處的二二八紀念碑有興趣。

報載有立委指出來台大陸觀光團行程太緊湊,以致已有十人左右在旅行期間猝死。又看到有篇雜誌文章說作者的大陸朋友來台觀光,如果是自由行程的,評價都很高,如果是跟旅行團的,都覺得台灣"相見不如懷念"。

由於政治與歷史淵源,大陸人想來台灣看看的很多,如果以十億人口來算,一天上限五千名,一年才能容納160餘萬人次來台觀光,算算要約550年才能消化完畢。以後的發展當然不會是如此,我只是想表達想來的人很多很多,不愁沒有觀光客。

問題是他們來看到了什麼?得到什麼印象?會不會想再來?或曰觀光是純市場操作,消費者想在很短的時間內多訪問幾個點,是消費者意願使然,但是法規上我們交通部主管觀光業務,他們是有權力主導這業務的,放任走馬看花式的觀光方式,讓大陸觀光客對台灣產生不良印象,主管機關是失職的。

到世界任何地方觀光都如此,唯有慢遊,不趕行程,旅客才能靜下心來,探索與觀察地方,體驗在地文化,趕車-尿尿-拍照-購料的行程永遠只能獲得粗淺印象,收穫十分有限,更不會對當地產生情感。台灣地方小,天然風景資源很有限,歷史也比不上大陸悠久,我們強的是文化的精緻度,唯有發揮文化深度的地方才能真正吸引大陸觀光客。幾乎我認識來過台灣觀光的大陸人對日月潭和阿里山都失望得很,因為我們交通部的建設都僅止於表面層次,讓大陸觀光客來遊湖一周,商店購物一番就走人,當然對日月潭失望,因為大陸比日月潭自然風景漂亮的湖不知凡幾,他們想像中的日月潭阿里山是原住民文化之鄉,那才是不可取代的文化資產。

我們光批評大陸六四事件,他們不會感受到事件的嚴重性也不一定會接受外人的批評,但是如果我們有機會讓他們在台灣好好看到我們對二二八事件的反省,那麼他們就會體驗到原來中國人也可以生存得有人性的尊嚴,體會到我們台灣人對人權的呵護,這種溫暖的安全感比任何說教都有效,除了對台灣的正面印象會加深之外,也會進而啟動自己反省六四事件機制,無須外人去干涉。

不丹在喜馬拉雅山山麓,年輕的國王基沙爾提出以國民幸福指數代替GNP來衡量國家的進步指標,全國人民都還穿著傳統服裝,過著傳統生活,他們明知觀光帶來的收入可觀,但是排斥外國觀光客來走馬看花式的觀光,堅持控制觀光客人數與行程,越是如此,觀光客想去的越多。我們不趕上這國民年收入僅1400美元但是國民幸福感卻是亞洲第一的不丹的思維,還是想趁熱潮撈一票,那麼在區區幾年裡,大陸人收入持續增加,有能力到歐美觀光之後,要找到去風景不美,購物又會被騙的台灣觀光的理由就難了!

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2010龍舟賽

想不到吧!我們晉級第二輪,週五下午第一場,四隊取兩隊,我們很結實地獲得第二名晉級。週六我們第二場出賽,我因當鼓手面對大家,只見開賽沒多久,其他三隊龍舟身影都離開了我的視線,不過跟高手競技,還是逼出了我們的潛力,比第一場進步了8秒,我開玩笑說以這種進步幅度,十年後我們一定晉級冠亞軍賽。三天都下雨,不過大家都玩得盡興,也吃得過癮,吳姐的炒米粉初次登場就震驚中外(同學中有外國籍僑生),好吃到限量。

DSC_6942 與校旗合影

 

DSC_6931 運動前伸展

DSC_6939 澎湖人高'r和佩塘是第一主將,他們兩人一左一右是我們龍舟隊的永遠的第一槳手。

DSC_6980 雖然新手不少,但是船能筆直地進終點,都靠永遠的舵手-家驊,他一年才一次練習就能迅速進入狀況,實在不容易。

DSC_6986 參賽第一關-把船划進起跑點,今年用最簡便的方法,直接把船先划進去船塢,再用人工掉頭。

DSC_7013 衝向終點中

DSC_7021 軍容壯盛,每次都是比賽完划回岸上時最整齊。

DSC_7049 為勝利歡呼(最生動的照片)

DSC_7053 再歡呼一次

DSC_7070 運動完劉老師帶大家伸展

DSC_7074 不忘隊呼,一二三殺!明年見!

本地的體育新聞(振興本地運動新聞的方法)

開車來校途中收聽廣播,只聽記者說五分鐘之後金鶯隊將和巨人隊開打,釀酒人隊和天使隊打到第三局....,心中不禁打起問號來了,我們國民有這麼關心美國職棒嗎?我相信我們兩千三百萬人口知道金鶯隊在哪裡的絕不超過一千人,可能200人都不到,那麼每天報這些新聞給誰聽啊?莫非是給地下賭盤聽的?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們體育新聞國際化程度很高?四個版面的體育新聞,NBA占一版,美國職棒占一版,台灣職棒又占一版,其他半版是國內其他體育新聞。現在世足賽,更慘,世足新聞占兩版半,職棒剩半版,NBA正在東西決戰系列賽一版,其他的國內新聞要認真找才找得到。

我剛接觸體育圈時,每家大報社體育新聞記者都有六七人以上,各負責不同的運動項目,田徑是大項目,所以有一位專跑田徑的記者,他每天就到田徑協會,到每間辦公室串串門子就能寫一篇800字新聞交差。雖然體育線是大報社中新進記者的訓練所,來的都是新進記者或者是沒機會到報社重視的政治線或社會版的記者,本身也沒有體育專長,但是跑久了也能累積知識,寫的報導不會離譜。

約1996年以降,台灣產業逐漸外移,經濟衰退嚴重,報紙沒有工商廣告支撐,記者不斷縮編,政治線記者不會被裁到,因為報社老闆重視這一塊,這是他們的利益所在。社會線記者和娛樂新聞記者也不會少太多,因為閱讀大眾需要休閒八卦新聞,只是資深記者薪水太高了,換上一個月才拿二萬多的剛畢業記者,反正八卦新聞無須深度與經驗(看到這你知道電視為何會跑出這麼多掛名"資深媒體人"的名嘴了吧!)。體育線必須有,不過人數減為3人,專跑職棒一人,其他所有球類一人,非球類一人。於是你可以想像事情就演變成目前這情形:(1)人手不足,每人兼跑這麼多線,又沒有宋七力的道行,無法分身,於是無法親自到場採訪,所以就在家等活動傳新聞稿來批改一下就可以當新聞。(2)大家都只會辦活動不知道要自己發新聞,那就翻譯外電報導最快,於是我們體育新聞非常國際化 (3)每人兼跑多線,又是新進記者多,於是新聞中偶見嚇人的錯誤,只是好像發現這種新聞頻率越來越高。

這種情形是會惡性循環的,活動比賽沒有記者報導,贊助者覺得沒有贊助效益,就不持續贊助。沒有比賽,選手沒有舞台,數量與質量都下降,越不精彩的比賽越沒有觀賞動機,越沒有報導價值。

這問題如何解決?教育部的補助大學畢業就業的點子可以拿來用。體委會如果啟動一個5年計畫,每年提供七家報社五個體育記者薪水,以每個月4萬薪資來算,每年預算才1680萬(體委會一年預算有數十億,每年不一定,奧運年較多),體委會除提供薪水之外,來能召集各領域的專家給記者們上課,將運動知識與熱情傳染給年輕人,以五年時間耕耘體育運動新聞,把體育產業建立起來。每年畢業這麼多大傳系新聞系學生,大多數又沒機會到媒體工作,這點子應該有機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