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車來校途中收聽廣播,只聽記者說五分鐘之後金鶯隊將和巨人隊開打,釀酒人隊和天使隊打到第三局....,心中不禁打起問號來了,我們國民有這麼關心美國職棒嗎?我相信我們兩千三百萬人口知道金鶯隊在哪裡的絕不超過一千人,可能200人都不到,那麼每天報這些新聞給誰聽啊?莫非是給地下賭盤聽的?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們體育新聞國際化程度很高?四個版面的體育新聞,NBA占一版,美國職棒占一版,台灣職棒又占一版,其他半版是國內其他體育新聞。現在世足賽,更慘,世足新聞占兩版半,職棒剩半版,NBA正在東西決戰系列賽一版,其他的國內新聞要認真找才找得到。
我剛接觸體育圈時,每家大報社體育新聞記者都有六七人以上,各負責不同的運動項目,田徑是大項目,所以有一位專跑田徑的記者,他每天就到田徑協會,到每間辦公室串串門子就能寫一篇800字新聞交差。雖然體育線是大報社中新進記者的訓練所,來的都是新進記者或者是沒機會到報社重視的政治線或社會版的記者,本身也沒有體育專長,但是跑久了也能累積知識,寫的報導不會離譜。
約1996年以降,台灣產業逐漸外移,經濟衰退嚴重,報紙沒有工商廣告支撐,記者不斷縮編,政治線記者不會被裁到,因為報社老闆重視這一塊,這是他們的利益所在。社會線記者和娛樂新聞記者也不會少太多,因為閱讀大眾需要休閒八卦新聞,只是資深記者薪水太高了,換上一個月才拿二萬多的剛畢業記者,反正八卦新聞無須深度與經驗(看到這你知道電視為何會跑出這麼多掛名"資深媒體人"的名嘴了吧!)。體育線必須有,不過人數減為3人,專跑職棒一人,其他所有球類一人,非球類一人。於是你可以想像事情就演變成目前這情形:(1)人手不足,每人兼跑這麼多線,又沒有宋七力的道行,無法分身,於是無法親自到場採訪,所以就在家等活動傳新聞稿來批改一下就可以當新聞。(2)大家都只會辦活動不知道要自己發新聞,那就翻譯外電報導最快,於是我們體育新聞非常國際化 (3)每人兼跑多線,又是新進記者多,於是新聞中偶見嚇人的錯誤,只是好像發現這種新聞頻率越來越高。
這種情形是會惡性循環的,活動比賽沒有記者報導,贊助者覺得沒有贊助效益,就不持續贊助。沒有比賽,選手沒有舞台,數量與質量都下降,越不精彩的比賽越沒有觀賞動機,越沒有報導價值。
這問題如何解決?教育部的補助大學畢業就業的點子可以拿來用。體委會如果啟動一個5年計畫,每年提供七家報社五個體育記者薪水,以每個月4萬薪資來算,每年預算才1680萬(體委會一年預算有數十億,每年不一定,奧運年較多),體委會除提供薪水之外,來能召集各領域的專家給記者們上課,將運動知識與熱情傳染給年輕人,以五年時間耕耘體育運動新聞,把體育產業建立起來。每年畢業這麼多大傳系新聞系學生,大多數又沒機會到媒體工作,這點子應該有機會實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