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3日 星期一

國際環台超級馬拉松賽與東吳

今年3/30-4/12我主辦了第一屆「國際環台超級馬拉松賽」(International Tour de Taiwan Ultra-marathon),它的成功舉辦讓我們台灣成為全世界第五個擁有環繞國境超級馬拉松賽的國家。除了我有東吳大學教師和是電算系校友身份之外,這國際賽事跟我們東吳大學還有哪些關係與意義呢?答案是這賽事對我們母校有著重大的意義與多項連結,請聽我一一道來。

籌辦環繞國境的賽事時,選擇出發與結束地點是慎重無比的,它必須是具有很強的象徵意義才行,或者具有歷史意義、或者必須是國際馳名的地標建築,但也必須考量實務性。賽前我們提出三個地點來討論:總統府、101大樓和東吳大學外雙溪田徑場。總統府是台灣政治中心象徵,民選總統的辦公室,從意涵觀點是很好的起終點,但是也有交通、行政上等實務面的難度。101大樓是台灣在國際上的圖標(icon),但除此之外沒有跟超馬運動有鍊結。最後大家一致選擇外雙溪田徑場,原因是它是台灣超級馬拉松運動的發源地,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我們從1999年開始舉辦了12屆的國際24小時超馬賽,是國內跑者公認的跑者最高殿堂,培育了所有國內排名前十名的高手。2012年還因為成績優良被國際超級馬拉松總會認證為「金牌賽事」,這是全世界一年100餘場的24小時賽中唯二的兩場金牌賽事中的一場。

國際環台超級馬拉松賽總長1100公里,分14站,每天距離不定,最長的第五天從台東金崙跑到屏東的滿洲,當天參賽者必須跑93公里,以累積時間最短者優勝。出發時有57名參賽者,其中16名國際選手,七名女性跑者參賽,最後有23位跑者完成壯舉,12日下午回到外雙溪,寫下台灣運動歷史新頁。這23位壯士中有一位是本校校友-80級電算系的李明德先生,李學長在這麼挑戰的賽事裡,穩紮穩打,每天都在限時前才抵達終點,前一週累積名次在很後面,但是進入第八天,許多參賽者都因為前面消耗太快退出賽事,我們總在李學長身上看到東吳人的特色,他總是低調地、不慌不忙地保持等速前進,最終成為台灣路跑界首批完成有著里程碑意義的環台賽的17位國內跑友中的一員。

賽事成就還不止於此,我們賽事還結合慈善公益,我發起「一公里一元」的加油活動,請參賽者找周邊的親友贊助你1100元,鼓勵你完成艱苦的1100公里賽事,然後大家把這些款項集合起來捐贈給慈善團體。發起慈善行動的我有責任要為捐款人把關,善款必須交給資訊透明的正派公益團體,而且妥善地使用該筆善款。我很放心地邀請「漸凍人協會」作為慈善合作單位,理由是該協會理事之一是中文系的沈心慧教授,我雖然跟沈教授只有數面之緣,但是觀察該協會運作正常,而且健康的跑者們更可以體驗到失去行動能力的病友們的苦痛,賽後統計,我們一共為「漸凍人協會」募到170萬,是運動與慈善結合的好範例。

舉辦長距離賽事時,大會最需要掌控的是參賽者的行蹤,以往賽事都不知道跑者位置,無法得知參賽者安全與否,這次賽事我們使用了麗台科技提供的GPS迷你手機,但是該手機只提供位置訊號,系上的林旭陽老師和我加上兩位同學只花了一個多月,就發展了一套在智慧型手機上可以追蹤每位參賽者即時位置和成績排名的APP系統,在賽事進行當中對大會有很大的實際作用,一般民眾也可以從APP軟體中立即知道比賽動態。系統可以從中華電信免費下載,一經使用,馬上就有來自大陸、法國和台灣的單位表示興趣,這一套全世界第一次應用GPS手機加上APP系統的賽事即時追蹤系統也為環台賽事加添「台灣是科技島」的特色。最後是我們成功地邀請全國各地沿線的路跑俱樂部參與籌辦這賽事,其中當然包括我們東道主-東吳大學教職員常跑同好會,幾位好同事忙進忙出地為我張羅雜事,還有,不能不提的是,我那兩位最辛苦的左右手:本校101級社工系校友勃嚴和99級微生物系校友雁菱,沒有他們,我無法完成這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李明德學長參賽途中

參賽中的李明德學長

校長和為環台賽鳴槍出發

潘校長和其他贊助廠商鳴槍出發

環台賽出發情景

邱媽媽領參賽者出發

appflash

APP首頁

即時追蹤參賽者位置動態

APP即時追蹤參賽者位置

2013年2月19日 星期二

臺灣馬拉松賽事的發展近況-一篇寫給中國路跑雜誌的文章

儘管2012年臺灣經濟發展停滯,全臺灣加金門還是一共舉辦了四十九場馬拉松賽事,如果還加上超級馬拉松和較短距離的路跑賽,總數超過70場,換句話說,從9月到來年6月氣溫適合跑步的月份裡,每週末有超過兩場以上的路跑賽。以三萬六千方公里的面積和總人口兩千三百萬做比較基礎,臺灣恐怕是世界上馬拉松數密度最高的地方。在二十年前,1993年的臺灣一年路跑賽不超過十場,馬拉松賽一年只有一場到兩場而已。

1993年當時臺灣的路跑賽和馬拉松賽都由田徑協會舉辦,馬拉松賽的管制對臺北市交通衝擊很大,加上之後臺北市進入捷運建設的「交通黑暗期」,因此馬拉松賽移到高速公路上舉辦。1995年路跑協會成立,開始在各地舉辦馬拉松賽,第一場馬拉松賽在高雄,隨後移回臺北,接著臺灣中央部會層級的「體育委員會」成立,推展數年的陽光全民運動計畫,臺灣於是進入10公里短距離路跑賽高峰期,曾有一年三十場左右的紀錄,不過大多屬於「政策宣導」性質或者是「商品廣告」為目標的活動。2008年左右,各地的愛跑的民眾自組的路跑社團開始自辦小型馬拉松賽,這些社團彼此串連與協助,於是馬拉松賽像遍地開花式的遍及全島各地,形成臺灣馬拉松賽的一個特色。於此同時,各地方政府單位體驗到路跑賽可以聚集人氣和進行城市行銷,加上民選地方首長最樂於見到大量民眾群聚,有助於提升個人知名度和爭取選票,於是委託路跑協會在各地城市舉辦大型城市國際性馬拉松賽,例如臺北馬拉松、台中馬拉松、台南古都馬拉松等。這幾年地方的路跑俱樂部人數茁壯,累積了籌辦馬拉松賽經驗,地方政府首長也著眼于這些地方團體的選票,於是開始編列預算給他們自辦參賽人數約5000人左右的中型馬拉松賽。

相較於中國馬拉松賽大多數是官方舉辦的,俱樂部自辦馬拉松賽是臺灣馬拉松賽的特色之外,臺灣的路跑還有幾項不同於中國的幾項特色發展。前段有提到當地方俱樂部自辦馬拉松賽,其他地方的俱樂部會出錢出力幫忙,展現典型的「梁山泊」式義氣結合,然而這些馬拉松賽均屬俱樂部型和休閒型賽事,沒有正規的距離丈量和合格的裁判參與,成績也不受重視,許多跑者倒是在乎「參賽者的福利」,於是參賽紀念品的價值多寡與賽中賽後的食物豐盛與否變成賽事受歡迎的指標。

臺灣還有一群為數大約近千的跑者以跑一百場馬拉松賽為目標,通稱「跑百馬」,還有網站幫跑者認證和累積場數。這些著迷的跑者幾乎每一場馬拉松賽事都參加,到了週末全省各地趕場出賽,被戲稱「趕業績」。在完成百馬的那一場次,通常會有一大群跑友簇擁著達到百馬目標的跑者,從頭陪跑到尾,大夥兒穿制服拿大旗,前呼後擁的,像似「迎接林沖到梁山泊入夥」般的熱鬧。有些人以最短時間完成百馬為目標,有些人以場次最多競逐為目標,這股風潮固然有些爭議,但是臺灣目前蓬勃的馬拉松路跑盛況,這些瘋迷的跑者有相當程度地推波助瀾的效果,則是不爭的事實。

籌辦比賽的工作人員大部分是跑友志工是臺灣路跑賽的特點之一,先進國家的大型馬拉松賽工作人員早就都是不拿薪水的志願工作者,臺灣在社會穩定的發展下,志工觀念普及,馬拉松賽除路跑協會的賽事之外,其他都是志工擔任工作人員居多,這些志工本身就是跑者,容易將心比心,體會參賽者的需求,工作時態度親切,服務到位。尤其是2011年最新成立的超級馬拉松跑者協會,它雖然是國際超級馬拉松總會在臺灣的會員協會,但是組織內全部幹部都是社會上各行各業的超馬跑者,雖然成立才一年多,但是讓臺灣超級馬拉松運動迅速而正規地發展起來。

當跑者跑了多場42公里的正規馬拉松賽之後,會想挑戰自己,嘗試更長距離的賽事,這種精神正是奧運精神標語「人類追求更高、更遠、更強」的實踐。臺灣在1998年引進該運動,前幾年發展緩慢,近兩年賽事逐漸多了起來,其中以東吳大學的24小時賽最富盛名,每年能獲邀請參賽的跑者恰像電影明星獲得金雞獎提名似的光榮,該賽事在2012年因賽事成績優越,得到國際超級馬拉松總會「金牌賽事」認證。超級馬拉松賽事除東吳大學24小時賽之外,目前在臺灣一年約有十場的賽事,其中50公里開廣杯田徑場賽和臺北超馬嘉年華48小時和新北市三峽12小時賽場地賽和其他越野性質的賽事均受歡迎。今年臺灣超馬界的盛事是首屆環台超馬賽,它是總長1100公里,14天分站的賽事,從3月30日開始到4月12日,從臺北東吳大學開跑,順時針環繞臺灣島一周,有60名七個國家的超馬跑者參賽。

總的來說,臺灣路跑發展往全民化、休閒化、極限化方向發展,量的增長很可觀,但是質的方面還有待提升,競技的方面還偏弱,男子紀錄2:14:35(1995)和女子紀錄2:39:53(2004)都已高懸多年沒有刷新。賽事的品質提升力道也有限,城市馬拉松賽被困在民眾反對長時間交通管制的聲音裡,俱樂部的比賽有展現出臺灣特有濃郁的人情味,但是品質離專業賽事還有一段距離,部分主辦賽事者或參賽者的觀念裡仍流於參賽贈送的「伴手禮」的感官層次價值競賽中,這些問題都有賴對運動本質的釐清反思和減碳、珍惜地球有限資源的「綠色賽事」觀念普及後才能有機會改善。

臺灣路跑之最

項目

賽事名稱

事蹟

比賽日期

舉辦單位

參與人數最多的賽事

富邦臺北馬拉松

總參賽人數4萬五千人(包含全馬、半馬、10K、3K)

12月第三周

路跑協會

連續比賽時間最長的比賽

臺北超馬嘉年華

48小時賽

2月第三周

超馬跑者協會

距離最長的比賽

環台超馬賽

1100公里

3/30-4/12,每三年舉辦乙次

超馬跑者協會

品質最佳的賽事

東吳國際超馬24小時賽

2012年獲總會金牌賽事認證

12月第一週末

東吳大學

最受歡迎的馬拉松賽

太魯閣馬拉松賽

報名名額1萬人,在數小時內滿額。

11月第一個週末

路跑協會

臺灣的馬拉松最佳成績

男:2小時10分24秒(衣索比亞Yemane Tsegay)女:2小時27分36秒(肯亞Helena Losyanyang Kirop)

2011年富邦臺北馬拉松

12月第三周

路跑協會

臺灣獎金最高的馬拉松賽

富邦臺北馬拉松

男女冠軍4萬美金

12月第三周

路跑協會

最環保的比賽

北宜公路超馬賽

1. 為了鼓勵參賽者搭乘捷運,起跑時間延後到首班捷運抵達後十五分鐘。

2. 沿途不提供紙杯,參賽者自備環保杯。

五月第一週末

超馬跑者協會

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

梅根佛歌爾(Meghan Vogel)的跑步故事

meghan-Vogel

17歲的美國西愛何華高中生梅根佛歌爾6月在分區田徑賽中先獲得1600米冠軍,休息一會兒又馬上參加3200米競賽,這次她最後通過終點,但是沒有多少人記得她拿1600冠軍,倒是跑最後一名卻贏得全國的掌聲。

老媽是田徑教練的梅根佛歌爾從小在運動員圈子裡長大,可是她說她從小就很清楚:「成為一個人品好的人比成為一個好運動員來得更重要」。

這天是高中田徑聯賽的日子,她先跑完參賽主要項目1600米,接著為了團體積分又參加3200米,恢復不過來,但是仍勉力地前進,進入最後彎道時,原本跑在她前面的競爭對手阿靈頓高中的跑者雅登不行了,蹣跚幾步就倒在跑道上,梅根很清楚田徑規則,如果裁判此時來扶起雅登,雅登就失格了。可是田徑規則沒有規定參賽者不可以扶助對手,於是她想反正我們是最後兩名,沒有名次問題了,於是把軟綿綿的雅登扶起來,把雅登的手架在自己脖子上,拖著她走了30米,進終點時,還把她扶正,背後輕推她一把,讓她先通過終點。

       在後來的媒體訪問中,她謙虛地回應:「這沒什麼,我想其他運動員在那種情況下也會做同樣的事!」。(這句話是所有展現偉大的運動精神的運動家必講的老話)小妮子,好樣兒!

www.youtube.com/watch?v=OdR_5fCTTkY

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我在肯亞跑步的日子」讀後感

作者英國人芬恩跟其他許多好奇肯亞跑者為何能在世界馬拉松賽中屢屢奪冠而想發掘他們的秘密的人一樣來到肯亞。在相處數個月,並且跟肯亞跑者一起訓練,甚至參加一場當地的馬拉松賽之後,他得到的結論是:肯亞跑者只有簡單的訓練方式,沒有訓練秘訣,有這麼多優秀跑者的原因是:「基因、艱困的童年、赤腳跑步、高地、飲食、有學習榜樣、簡單的生活、專注的訓練、成功的慾望」。

基因是人類為了適應環境演化而成的,肯亞的卡蘭津族幾千年來(甚至更久)的環境就是絕對大自然環境,不是被動物吃掉,就是去打獵以維持生命。這種環境下人的本能就是跑,要躲過被獅子追殺,要抓動物當晚餐都需要快速的移動,當然造成善跑的基因。同樣的,蕞爾小國牙買加在世界短跑界赫赫有名,現今世界100公尺和200公尺紀錄保持者博爾特就是牙買加人,這其中的原因,大概也只有基因能解釋。需要身體靈巧控制的運動體操、桌球、羽毛球,中國人很行,成績這麼突出,原因都是有先天的基因加上後天苦練才有這麼好的成績出現。烏咖黎是當地的主食,玉米粉煮熟之後像麵疙瘩的食物,低脂,飽含碳水化合物,是跑步運動的最佳能量來源,身體在進行簡單的消化過程後,把食物變成血液中的血醣,跑步時迅速提取使用。所以當地有上千的全職跑者,每天只過簡單的生活,清晨和下午的訓練,其他時間都在休息,即使進食三餐之後,身體也不需要花時間在消化複雜的食物,身體因而得到充分休息的機會,這點是其他地方的跑者可能沒注意到的細節。

中國從馬家軍開始曾經有一段輝煌的長跑歷史,但是維持時間不長,這幾年連達到奧運馬拉松A標都困難。為何如此?對照上面作者歸納肯亞出產優異跑者的理由,很簡單的得到答案:大陸生活環境改變了。以前教練從農家去挑選經濟困苦,從小下田幫忙勞動的孩子來訓練,這些孩子體質好,能忍受艱苦的訓練,成功動機強,因為不跑出好成績就得回去鄉下一輩子辛苦地勞動,現在經濟變好了,孩子生得少,家裡寵愛多,自然勞動少了,體質不像以前那麼佳。再者,社會工作機會變多了,不走田徑選手路子,去大都市餐廳端盤子,去學按摩都可以過著小資女孩的生活,於是勝利方程式的參數一一瓦解,恐怕只能等待「百年難得的曠世奇才」出現了。

台灣經濟環境比大陸發展的更早,我們早就沒有肯亞式的成功因素,不過有一點該書的作者沒有舉出來的理由,我倒覺得也很重要,也是唯一我們可以做到的,那就是「群練」。書中多次提到清晨上百位跑者一起練習的情景,一群實力相近的跑者跑在一起,彼此激勵和競爭,容易撐過難過的階段。本來人的心理就是如此,如果一群人處於同樣苦難的狀況,心理上會覺得比一個人獨自承受苦難來得舒坦些。我們學校這學期來一起練習的人變多了,成分很有趣,有上我慢跑課的學生跑出興趣來加入的,有外校的,有已經畢業的校友隊員,有駐紮在附近的警察、有外籍交換學生…組起來接近二十人,每次練起來可以分組,可以玩體能和速度的遊戲,大家練習得很有勁,成績也進步得很快,這學期男同學應該五千公尺都可以突破20分大關卡,對於上大學才開始練習的學生來說已經值得慶祝了。

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彰顯超馬運動本質的「神宮外苑超馬賽」

在習慣參加台灣一般馬拉松賽的跑者眼中,神宮外苑超馬賽是「不及格」的賽事,從場地佈置開始說起:起終點沒有標示、沒有氣球拱門、沒有壯觀的起終點truss、現場沒有一面關東旗(這旗子還是日本人發明的),只有在報到帳篷上掛一面有比賽名稱的小橫幅,我在比賽當中被路過的日本人問說「這是在比賽嗎?」,真是「素」到令人感覺寒滄的場地佈置。

神宮外苑帳篷

四張帳篷容納百多人放置物品,晚到的只能自己找縫縫放東西。沒有在沿線放置流動廁所,唯一的廁所是公園內棒球場的,必須離開比賽路線走約40公尺才到。

神宮外苑帳篷2

 

    補給站只有一站,還要離開跑道彎進來才可以使用,沒有私人補給桌子或帳篷可以使用,問了原因,警察不允許在路線旁邊擺桌子。想創成績的跑友必須自己找補給助手準備補給站在路邊。否則就得自己走進來帳篷區找自己包包拿東西。補給站的內容是平常的,熱量的補給品不夠科學,飯團和麵條都需要長時間才可以消化使用,沒有power bar之類的玩意兒。

     大會沒有架設整套音響設備,唯一的「音響」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手提擴音器,主辦人使用了兩次,第一次是開幕時,介紹了前十名優秀選手,第二次是半夜,把躺在暖氣口上睡覺休息的跑者「趕」起來參賽。

     6小時和12小時組在時間終了時沒有丈量餘數,以最後一次晶片感應為距離,換句話說要計入距離最後一圈必須衝回終點,理由是大會沒有人手。參賽者只有成績證明,沒有獎盃,第一名獎金還是志工(關家良一)自己掏錢。

神宮外苑跑道

比賽路線是沿著公園外圍人行道,還切一半給一般行人使用,盡量不造成行人的不便。

神宮外苑晶片顯示幕

    晶片計時螢幕擺得遠遠的,跑者幾乎看不到,而且每次只能有一個人的成績出現在上面,緊跟在後面的跑者一感應就把之前的跑者資料蓋掉了。

     這麼一個陽春的賽事,我們為什麼每一年都去參賽?理由是我們可以學的太多了。它完全彰顯了運動的本質,超馬運動是強調「跑者獨立完成」的賽事,大會只是輔助性質,幫助參賽者完成的任務而已,其他都不重要。大會條件就是如此,不滿意的就自己克服。日本超馬國家隊一軍都不下場比賽,都在當志工,兩位巨星關家良一和工藤真實24小時站在路口,指揮交通,拜託路人讓跑者優先通過。這種服務和呵護的態度是最好的傳承,讓二軍和入門者得以安心參賽。

    我們參賽者要離開會場前在整理自己的行李時,想把垃圾找垃圾桶丟,可是怎麼也找不到垃圾桶,原來每一個人都自己把製造的垃圾自己帶走,現場當然不需要設置垃圾桶,現場志工也不需要編制清潔組。補給站水杯使用塑膠杯,喝完志工刷一下水,繼續使用,所以現場從頭到尾只有30個杯子循環使用。

     這樣陽春的比賽結果如何?它是全世界第一個24小時金牌賽事,去年5名參賽者成績達到240公里,成為世界第一個也是唯一的24小時金牌賽事,今年更有6名跑者超過標準,又是IAU金牌賽事。

2012年9月30日 星期日

保養關節最好的方法

   老爹前些日子去大醫院做骨頭檢查,還把四年前膝蓋的片子和現在的顯影做一比較,發現膝蓋四年中都沒有變化,四年中前兩年其實是老爹跑最多的時候,他70歲的年紀一般而言是加速老化的年齡,為何都沒有變化?其實證實了保養膝關節最好的方法其實是慢跑,這大大地扭轉一般人「慢跑傷膝蓋」的印象。

     膝蓋是人體最大、使用最頻繁的關節之一,構造也最複雜,由骨頭、韌帶、關節灢、軟骨組成,身體前後左右移動時,都需要整組的器官一起協調運作,那一器官出問題,其他身體零件就必須額外工作來補償,等到其他器官多出力也無法承受時,動作就做不出來,身體就要罷工。老爹的健康的膝蓋不是特例,學理上慢跑時可以藉由身體略騰空後,往下著地的那一瞬間去擠壓關節軟骨的動作,去吸收關節液中的營養,讓軟骨更健康。同時慢跑可以鍛鍊膝蓋附近的韌帶與肌肉,讓關節活動時有穩定的支持。

     如果膝蓋有異樣或者受過傷,在運動前中後都要做到該做的事來保護膝蓋:(運動前)應做到足夠的熱身與伸展,膝蓋的伸展要多方向:順時針、逆時針、同雙膝蓋外展、雙膝蓋內轉,做到膝蓋周邊的肌肉感覺到發熱才足夠。(運動中)膝蓋應有保護,或者戴護膝或者以彈性繃帶包紮,讓護具分攤膝蓋負擔,幫忙完成動作。(運動後)進行冰敷,圖片上的大個子是90年代尼克隊的中鋒尤英,大個子體重重,加上禁區籃下動作一定需要急促轉身,往往膝蓋首先報廢,照片拍攝時他是92年巴塞隆納奧運美國NBA球星組成第一代夢幻隊時練習完回飯店的巴士上立即進行膝蓋冰敷的照片。也由於他保養得法,雖然退役多年,現在仍可以自由行動,爭取擔任NBA主教練。patrick

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奧會秘書長不方便說的事

前日報載2012揚昇LPGA台灣錦標賽將於10月開打,揚昇球場總裁許典雅表示,中華奧會曾派員和他協商,指大家有共識,只能升奧會旗幟,但遭他嚴詞駁斥。不過報導也指出,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秘書長陳國儀澄清,今年中華奧會並未獲邀,也認為主辦單位不宜用旗幟議題來做賽會宣傳。

對這事件要有看法必須先瞭解兩件事:「奧會模式」是什麼?和「LPGA」是什麼組織?才能對這議題產生見解。

1970年代我奧會及許多運動團體在國際奧會和國際運動總會的會籍相繼受到中國大陸的排擠而被中止或取銷,致使我無法參與國際奧會所轄各種國際體育活動,於是在1981年3月23日與國際奧會在瑞士洛桑簽訂協議,以Chinese Taipei (中文為中華台北)名稱,使用奧會會旗與會歌,重新獲得國際奧會之承認,並恢復各運動團體在國際運動總會的會籍,維護了我運動團體及選手參加國際體育競賽活動的權益。我國運動代表隊在參加國際奧會相關活動時採用「奧會模式」:(1)依「Chinese Taipei」的簡稱「TPE」排列於英文字母「T」的順序(2)使用中華奧會旗幟(即梅花圖樣旗幟)和會歌(即我們的升旗歌)。從此,「奧會模式」為我國參加國際奧會及其他相關國際運動組織所舉辦的賽會活動時使用的名稱、旗、歌及排列等儀節規定。

其次,LPGA是「女子職業高爾夫球協會」,是1950年創立的美國職業球賽組織,專門舉辦女子職業高爾夫球賽事,除美國有巡迴賽,在全世界其他地方也舉辦球賽,要舉辦以LPGA為名的賽事必須繳交權利金,並且以該組織規則和規定舉辦比賽。

因此本質上LPGA是一家安排職業賽事的「公司」(從該組織網路網址.com可以得知),不是國際奧會或者奧會隸屬的運動組織,不受奧會管轄,因此沒有一定要遵守奧會的規定,要求我們採用奧會模式,所以單看該組織自己的內規來決定。法律背景的陳秘書長發言十分謹慎,以他的立場,不宜說破這一點,鼓勵揚昇球場賽掛國旗,他只有明白指出奧會模式下的會旗規定不及於觀眾,因此觀眾是可以拿國旗為曾雅妮加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