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我在肯亞跑步的日子」讀後感

作者英國人芬恩跟其他許多好奇肯亞跑者為何能在世界馬拉松賽中屢屢奪冠而想發掘他們的秘密的人一樣來到肯亞。在相處數個月,並且跟肯亞跑者一起訓練,甚至參加一場當地的馬拉松賽之後,他得到的結論是:肯亞跑者只有簡單的訓練方式,沒有訓練秘訣,有這麼多優秀跑者的原因是:「基因、艱困的童年、赤腳跑步、高地、飲食、有學習榜樣、簡單的生活、專注的訓練、成功的慾望」。

基因是人類為了適應環境演化而成的,肯亞的卡蘭津族幾千年來(甚至更久)的環境就是絕對大自然環境,不是被動物吃掉,就是去打獵以維持生命。這種環境下人的本能就是跑,要躲過被獅子追殺,要抓動物當晚餐都需要快速的移動,當然造成善跑的基因。同樣的,蕞爾小國牙買加在世界短跑界赫赫有名,現今世界100公尺和200公尺紀錄保持者博爾特就是牙買加人,這其中的原因,大概也只有基因能解釋。需要身體靈巧控制的運動體操、桌球、羽毛球,中國人很行,成績這麼突出,原因都是有先天的基因加上後天苦練才有這麼好的成績出現。烏咖黎是當地的主食,玉米粉煮熟之後像麵疙瘩的食物,低脂,飽含碳水化合物,是跑步運動的最佳能量來源,身體在進行簡單的消化過程後,把食物變成血液中的血醣,跑步時迅速提取使用。所以當地有上千的全職跑者,每天只過簡單的生活,清晨和下午的訓練,其他時間都在休息,即使進食三餐之後,身體也不需要花時間在消化複雜的食物,身體因而得到充分休息的機會,這點是其他地方的跑者可能沒注意到的細節。

中國從馬家軍開始曾經有一段輝煌的長跑歷史,但是維持時間不長,這幾年連達到奧運馬拉松A標都困難。為何如此?對照上面作者歸納肯亞出產優異跑者的理由,很簡單的得到答案:大陸生活環境改變了。以前教練從農家去挑選經濟困苦,從小下田幫忙勞動的孩子來訓練,這些孩子體質好,能忍受艱苦的訓練,成功動機強,因為不跑出好成績就得回去鄉下一輩子辛苦地勞動,現在經濟變好了,孩子生得少,家裡寵愛多,自然勞動少了,體質不像以前那麼佳。再者,社會工作機會變多了,不走田徑選手路子,去大都市餐廳端盤子,去學按摩都可以過著小資女孩的生活,於是勝利方程式的參數一一瓦解,恐怕只能等待「百年難得的曠世奇才」出現了。

台灣經濟環境比大陸發展的更早,我們早就沒有肯亞式的成功因素,不過有一點該書的作者沒有舉出來的理由,我倒覺得也很重要,也是唯一我們可以做到的,那就是「群練」。書中多次提到清晨上百位跑者一起練習的情景,一群實力相近的跑者跑在一起,彼此激勵和競爭,容易撐過難過的階段。本來人的心理就是如此,如果一群人處於同樣苦難的狀況,心理上會覺得比一個人獨自承受苦難來得舒坦些。我們學校這學期來一起練習的人變多了,成分很有趣,有上我慢跑課的學生跑出興趣來加入的,有外校的,有已經畢業的校友隊員,有駐紮在附近的警察、有外籍交換學生…組起來接近二十人,每次練起來可以分組,可以玩體能和速度的遊戲,大家練習得很有勁,成績也進步得很快,這學期男同學應該五千公尺都可以突破20分大關卡,對於上大學才開始練習的學生來說已經值得慶祝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