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版的《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刊登了史丹福大學的研究報告,報告的作者威廉‧勞賓遜醫師說,這是關節炎研究的突破性發現。困擾全美一半70歲以上人士的關節炎,向來被視為因關節受傷而形成,但史丹福大學的一項研究有全新的發現:這種病痛其實由一種長期過程所形成。找出病因將有助找出治療的方法。患了關節炎的長者,全美有2700萬,阿司匹靈等藥只能減少痛楚,唯一治療方法是動手術,換掉關節。
勞賓遜說,關節病痛是身體對關節受傷的長期反應而形成:當身體感覺到一處關節的軟骨受傷後,免疫系統會啟動,將一種抗炎的蛋白質和酵素送到軟骨處,這種輸送會長期維持,時間可長達數年,甚至10年、20年。長期過程中,軟骨會變形,關節會變大和脹起,當身體在移動時,就會運作得不順暢,造成痛苦。勞賓遜說,變大的關節,在身體移動時造成的痛苦,又會刺激免疫系統繼續增加傳送蛋白質和酵素到現場,這種情況只會令病痛持續下去。
研究人員比較了關節炎病人和非病人的關節蛋白質含量,發現病人的蛋白質比非病人為多;他們又檢查蛋白質的基因,發現病人的基因較為活躍。勞賓遜說:「所有的證據都顯示,關節炎是由這個反應過程所形成的。」研究人員相信,如果過程的初期能夠發現病癥,就可以設法中止這個過程,不至於後來造成關節炎。
勞賓遜說,在找到制止有關過程的治療方法前,避免得到關節炎之法,包括維持正常體重,做運動時要避免關節受傷,加強膝蓋和臀部肌肉,都有助關節保持正常。他說:「如果關節健康正常,跑步是無害的,但如果關節已經不好,跑步只會令關節惡化。」
這篇研究結論是如果關節現在沒問題,就不用擔心未來會因跑步運動造成關節炎,而關節有問題的人也可以因重量訓練增強腿部肌肉而能持續跑步。
(週末閱讀筆記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