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6日 星期一

徵求宜蘭冬山河鐵人賽裁判啟事

吳沙,生於1731年,漳州人,渡海來台謀生,跑到台灣島北端的三貂角社番地居住,和蘭陽平原的原住民平埔族交易為生,看到一望無際的蘭陽平原適於耕作,而屬平埔族一支的噶瑪蘭族人只會漁獵,於是召集渡海來台的漳、泉、粵羅漢腳進入蘭陽平原,落腳後取石圍成土圍,因為是第一個囤墾區,故取名「頭城」。

噶瑪蘭族發現漢人入侵,開始抵抗,雙方互有死傷,吳沙用計,騙噶瑪蘭族人說海盜即將來襲,我們是官府派來保護你們的,加上部落剛好流行天花,傳說年紀小吳沙二十歲的太太莊梳娘懂藥石,施藥治癒罹病的噶瑪蘭族人,獲得信任,於是噶瑪蘭族人在嘉慶二年(1797年)和吳沙埋石約定,吳沙強調進入番地是為了防衛海盜,絕不侵害平埔族的權益,約定像石塊一樣永不腐爛。翌年底(1798年)吳沙即去世,被後人視為開發宜蘭的英雄人物。

後來的發展是大家知道的,漢人人數不斷增加,噶瑪蘭族生活空間一直被限縮,後來還因生存不下去一部份族人移民到花蓮與台東去,另一部分族人只能遷往更山區的三星地區居住,夾在山上的泰雅族和平原的漢人之間掙扎地活下去。

既然石頭不腐爛,那麼這塊距今300餘年的石塊一定還存在,如果能找到這塊具有相當歷史價值的石塊(石碑),應該是台灣歷史上重大的考古事件,它的意義在哪裡呢?我的想法是吳沙當初當然是說謊,騙平埔族獲取生息機會,但是每個人都需要生存,我們可以體諒每個人的生存的必要。即使到現在,社會上仍然每天上演著同樣的故事,各行各業都為了生存「入侵」別人的地盤,這塊石塊的意義是告誡我們在擴張自己或者在自己求生存時要為別人著想,不要只顧著自己而忽略到別人的生存權益,畢竟踩別人的屍骨來墊高自己,在當時破壞人與人的信任與和諧,在未來在歷史上的記錄也不光彩。這塊石碑是無價的,我真願意用我所有來換取它,然後捐給學校放在圖書館最明顯的地方,讓圖書館人類高度文明氛圍中彰顯這份擁有台灣開發歷史中具里程碑意義的瑰寶,它將留給世人思考文明的意義,對學生的教育意義更是深遠。

5/18-19 宜蘭冬山河舉辦鐵人三項賽,路跑部分需要我們組團隊去當裁判,當我們在值勤時,如果踢到石塊,要低頭仔細察看,石塊是不是就是那塊我上面提到的吳沙和平埔族定訂約定的石碑(如果找到了那你就發了!)。至於石碑上的內容,如果發現並列有平埔族文字和漢文的話則會如同舉世聞名的「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兼具有無價的歷史和學術雙重意義。(有興趣瞭解羅塞塔石碑的故事?聽下回分解)